吴宇森
随着金爵奖的揭晓,为期8天的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在中国电影产业步入黄金发展期的大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电影导演与我们分享他的想法。吴宇森作为本届电影节的评委主席亮相沪上,自然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吴宇森(John Woo),著名华裔电影导演。1946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广州,4岁时随家人移居香港,后进军好莱坞,成为为数不多在好莱坞引起轰动的华人导演,现移居美国。吴宇森导演的电影是成功的,吴氏电影有其明显的美学特征,因其擅长拍摄现代枪战片而被赞誉为“暴力美学大师”。吴的主要作品有《英雄本色》(1986)、《喋血双雄》(1989)、《纵横四海》(1991)、《断剑》(1996)、《变脸》(1997)、《碟中谍2》(2000)、《赤壁》(2008)等,在这些影片中,观众可以感受到吴氏影片惊心动魄的场面与主角的侠义心肠和浪漫情怀。
《赤壁》(2008)
作为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评审主席,您觉得这次电影节的盛况如何?
首先,我很高兴和一批专业的人员一起进行评审,分享了每部影片的感受。这次电影节的组织者也都非常可爱可敬,和这些年轻人一起工作,我很感动。
这次参展的电影整体特点是电影质数都很高,不论年长的还是轻导演表现都很好;另外,电影的种类包罗万象,非常多元化,我觉得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影展就应该如此,每一种类型的电影都有。
《赤壁》(2008)
那么导演,您如何看待电影中的创新?
以前电影拍摄跟风情况严重,其实电影的生命力应该来自不断的创新。我一直强调:“不要跟风、不要看目前”。即使可能得不到很多观众的认可,尤其是对于年轻导演来讲,这是一种经验,任何导演很难担保每一部戏都能成功,或多或少都会经过失败的教训。
我强调电影多元化,每个导演具有独立的个性,我希望去提醒年轻导演坚持自己的风格,比如如果你不是那么熟悉武侠就不要去拍武侠片。以前在香港,大家一窝蜂的去拍同一类型的电影,观众看到得都是一种电影——功夫片。当市场萎缩时,就没有其他种类的电影来支撑。
《赤壁》(2008)
谈谈新片《剑雨》如何创新?
这是一部带悬疑成分的古装片,不仅只有功夫,有蛮多创新。电影剧本非常吸引我,与众不同,同时具备丰富的感情,很少武侠片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发展整部戏。
《风语者》(2001), Making
如今的观众和以前比,有何不同之处?
现在的观众和以前很不一样,要求得更多、也非常聪明;很多观众看完一部电影,他们希望这部电影能够让他们看完以后想一想,或能回味下,10年后再看,也仍然具有价值,他们需求从电影中获得一种人生的意义、产生一种共鸣。作为导演,我觉得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很有意义。
冯小刚导演曾经说过:“华人导演应该立足于本土。”那您作为为数不多能在好莱坞立足的华人导演对此如何看待?
某一方面,我赞同冯小刚导演的说法,华人导演还是应该立足于本土。每个导演有每个导演的做法,有些导演适合在国内,但有些导演也可以以世界性的电影为主。很多年轻导演会问我怎么样才能去好莱坞,我说不要总是想着去好莱坞,先在自己的国家拍好了电影,如果你能拍出一部出色的、卖座的电影,别人一定会注意到你,也会有人来邀请你到好莱坞去。但如果一开始就想敲人家的门,你没有很好的履历,是不会被理会的。
《剑雨江湖》(2010)
我们如何向好莱坞学习?
我觉得在中国可以发挥的东西更多,因为我们有取之不尽的题材。我们有太多太好的文化遗产、历史故事、民间故事,时下的生活故事也很多。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许多故事可以讲,这些都可以拿来拍电影。作为投资人、制片家、影片公司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希望能借鉴好莱坞的做法,比如他们的电影《阿凡达》经历了10年的研究,电影公司大力支持导演,投资了几千万,最后导演真的研发出了新的视觉效果、技术和讲故事的新方式,让全世界的观众感动了。
那在中国,我们是否能够这样做?当我们的年轻人有创意、新的技术想做,但需要经过2-3年的时间去试验,我们有没有投资商给他们一笔资金去筹备?几年之后,当某种类型的电影到了饱和期,观众到时就会需要看这部新类型的电影。
大家共同存在的问题?
我们现在缺乏好编剧、好剧本。我对香港比较熟悉,很多时候对编剧不够尊重、酬劳不多,也没有很多创作自由。尤其是商业片有深度的编剧很少。好莱坞也到了题材荒、创作困境的时候。他们也来购买我们的故事,比如"花木兰"已经给他们买去了,将来的孙悟空、封神榜、水浒传也会被他们拿去拍。大家都一样,所以我鼓励年轻导演如果有创意就尝试自己写剧本。
Text: Emma C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