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西・潘个展《机械制造》
洛克西・潘首个中国个展
洛克西・潘,PMU No.36, 2009 / 丙烯于亚麻布面 / 106.68 x 151.13 x 11.43 cm
大自然在千百年来总是迷恋于缓慢地制造和繁衍,一如我们的生活空间,许许多多在我们看来平凡无奇、微不足道的事物,例如有机个体的孕育与生长,却能造就庞大而史诗般精彩纷呈的感官效应。人类文明,顺理成章地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却在人类意识和历史中,书写出自然创造和人类创造两种人类谓之“泾渭分明”的线索。记得曾经与一位年轻雕塑家谈论过关于现代生活中形体构成与形态塑造的自然性和人工性的关系,在这其中的论述与探索,则很容易陷入“人与自然是否是同类别”这样的概念的误区中。综其所述,我们也能浅而已见地发现其并非平等性而属于包容性的简单道理。在2010年4月24日,来自美国的著名艺术家洛克西・潘(Roxy Paine)在上海 James Cohan 画廊举办了名为“机械制造”的个展,所展出的各种综合媒材的作品将对于我们人工与自然的探讨做出极富象征性的隐喻和表达。
洛克西・潘,浸渍画者, 1997 / 钢架、浸渍槽、丙烯、电脑、接口、继电器、椅子 / 315 x 251.5 x 61 cm
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作品,是来自艺术家被称为是“Dendroids”的系列雕塑。2009年曾经出现在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的天台上,以其自然的造型与金属感十足的色泽,结合美术馆的古老建筑风格,彰显出穿梭古今的别样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模糊了自然与人工的界限,将人类在工业化背景中的现代都市添加上依然来自人工的自然风景。关于情感,我们无法直接聆听和演绎自然界其他物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依然是人工创造,将它们在钢筋水泥的空间中置于一体,并完成了真实的生物情感的残缺。
洛克西・潘,17441042010 A/B/C, 2010 / 丙烯于亚麻布面
本次展览,艺术家带来了他的艺术创作以及艺术创作的制造者——一些看似来自和承载着自然形态与肌理的绘画与雕塑,以及塑造他们的复杂装置。作品中,特制的丙烯颜料和聚乙烯塑料等构成了自然界钟乳石般的沉淀与造型,看似千锤百炼,但却籍由人工机械化的生产与制造,在短时间内复刻出形态各异的自然效果。各种装置由电脑操控的机械构成,自然科学的神秘气质融合到艺术创作的感性中,虽有些格格不入,但同时也呼应着这个时代所特有的科技含量。在自然界中,类似于本次展出艺术品的这些效果源自地质、水分湿度、土壤、气候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在我们所未知的空间中沉寂了成千上万年的光阴,经历了无数次物种的进化与更替,才日趋形成和坚固;同时,自然界的不规则性与不确定性,让无数巧合般地满足了上述制约性条件的自然环境,依然衍生出迥然不同的各种形态的结果。今天,艺术家以及现代高科技的模拟,在电脑的控制下,这些条件依然造就了这种不确定性的物体形态。在每一个地质发现中我们惊为天人的天工造物,在现世人的视野中,却如此渺小。我们不禁对这种伟大的力量,与人工的生产行为,提出了无数惊叹与质疑的问号。
洛克西・潘,SCUMAK二号, 1998-2001 / 低密度聚乙烯
在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滥觞以来,工业化的生产成为了整个世界人工行为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成为现代生活的基本需求。在艺术家的作品“SCUMAK二号”中,艺术创作的人工生产化也走进了画廊的展示空间。通过电脑程序的设定与安排,一些造型各异的雕塑被堆砌而成并如同现代工厂流水线式的加工方式生产出来。和艺术家构成了艺术作品的主导权有所偏离,这些雕塑更多地未确定性来自机械加工和制造,这一点我们在比利时著名现代艺术家 Wim Delvoye 曾经的装置作品CLOACA中也能看到类似的感觉,在输入食物后,通过人工虚拟的自然人的消化系统,产生了自然人的排泄物。艺术家洛克西・潘的艺术品输出装置,在现代艺术创作领域,也无序性地扮演了艺术家的角色,只是这个艺术家依然在人工控制之下,哪怕它们创造出我们无法预测的具体造型而已。
或许我们每一个人在整个自然世界中的位置真的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不仅仅如此,乃至是整个人类群体,对于自然模拟的力量也是亦然如此。我们无法掌控,甚至这些我们看似精心的虚拟与规划,却也依然无法逃离自然已经“成足在胸”的不确定性,这些在科学家、哲学家、史学家的无休止的喋喋不休中,自然依然在创造着,创造着我们无法企及和预料的结局。艺术家洛克西・潘的小小比拟,张开了我们对于自然、人类、创造等的视野,这在我们追寻的整个世界的变迁中,将成为持续探讨和喋喋不休的话题与疑问。
洛克西・潘个展《机械制造》
展览时间:2010年4月24日 — 6月13日
展览地点:上海 James Cohan 画廊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170号1弄1好楼1F
电话:+86 21 5466 0825 x 602
https://www.jamescohan.com
Text: 于千
Photos: James Cohan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