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宋思衡

PEOPLEText: Emma Chi

作为80年代后崛起的最有成就的钢琴家之一,宋思衡的在国际乐坛的地位不仅仅是由他所获得的众多国际大奖,更是由他辉煌的职业演奏生涯所奠定的。96年,年仅十四岁的他就在北京全国钢琴比赛中获得冠军。之后在英国利兹,爱尔兰都柏林,法国巴黎,中国上海等重大国际比赛中获奖,并创造了这些比赛中华人的最好成绩,第六十一届玛格丽特·隆—雅克·蒂博国际钢琴大赛中,他历史性的成为了六十多年来第一位摘取桂冠并囊获多项特别奖的中国人。3月18日上海音乐厅将迎来这位钢琴家的独奏音乐会,我们很荣幸的采访到了他。

钢琴家宋思衡

这次的演出的名字叫“当肖邦遇到李斯特”,为什么会选择这两个人的作品来做一次专场演出?

3月18号晚我的这场在上海音乐厅的“当肖邦遇见李斯特”的独奏会,以肖邦和李斯特两位伟大音乐家的作品分别作为上下半场的节目。我将在独奏会上挑战这两位完全不同的作曲家的超重量级作品。肖邦、李斯特分别被誉为“钢琴诗人”及“钢琴之王”,两人的诞辰只差一年,去年是肖邦诞辰200周年,今年是李斯特诞辰200周年。当“诗人”遇上“王者”,注定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传奇,以这样的组合上承肖邦年,下启李斯特年是我的一个别出心裁想法。

这次的演出有什么看点和特色吗?

音乐会的曲目包括肖邦《“葬礼”奏鸣曲》及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我这次尝试把两首无论在技术难度上还是在音乐难度上都是登峰造极的钢琴奏鸣曲选入了同一场独奏音乐会中。对自身演奏以及体能,耐力上是极大的挑战。在长达九十分钟里我将连续不间断的挑战钢琴作品中最眼花缭乱的技巧和最惊心动魄的音乐。在钢琴演奏历史上,已故和同时代的诸多钢琴大师也极少在一场独奏会上同时选用这两首重量级奏鸣曲作为音乐会曲目。其中也有不少钢琴家因为其中一首曲目就体力不支而无法继续演奏。次音乐会的下半场的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是一首长达近四十分钟的巨作,是史上单曲最长,作品技巧最难的钢琴作品,曾经让很多钢琴家谈虎色变。此番 “挑战”“神曲”是否成功将成为本次音乐会最大看点。
另外,这次我将使用市值150万元的雅马哈最新研发CFX音乐会顶级九尺钢琴,届时沪上观众也将一睹名琴风采。

musician_song_siheng2.jpg

从3岁开始跟着父亲学琴,最开始为什么选择钢琴?是自己喜欢,还是家人要求的?

当然是家里人要求。所有的小孩子对钢琴无非是抱着好奇和大玩具的想法,不可能是持之以恒的兴趣。所以肯定是大人鞭策为主。

小时候有没有想到要成为钢琴家?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想法的?

从来没有,因为从小很不清楚钢琴家是什么概念。小时候只是很喜欢音乐,听到音乐就会欢笑会手舞足蹈。当然这个都是父母告诉我的。其实后来大了走入专业道路了就开始有这个想法,当然这并不是什么梦想了,只不过是专业目标而已了,毕竟钢琴家只是一种职业,而我真正有兴趣的则是音乐艺术本身。

一路走来,谁对你的音乐人生起到了重要影响?

爸爸,中学和大学专业老师盛一奇教授和音乐家许忠先生。还有我在法国的音乐导师MERLET大师。

你在巴黎学习过,觉得有哪些是中国可以借鉴和改进?

就教育方面来说,更值得借鉴的是家庭教育方面。很多中国家长都有这么几个特点。一个是喜欢把孩子塑造成自己而不能容忍其他的样子。第二个是总觉得自己比孩子强,比孩子成熟,比孩子明智,即使很多事情他并不了解并不擅长。第三个就是对入侵他人的私人空间完全不介意,完全不觉得有尊重的问题。这样的家庭关系怎么会是和睦的呢?人性都是反射性的,我在法国看到法国的家长在这些方面做的非常好,他们当然也教育孩子,但是方式和心态完全不同。所以法国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特别亲近,关系融洽,完全象朋友。
另外我们对培养孩子的目标本身也有偏差。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是成为一个心理和生理上都健康的公民。而中国人向来是抱着掌握一门手艺一辈子吃饭不愁的心理。这是非常落后而猥琐的教育观,也是长期的现实给我们造成的畸形。

musician_song_siheng1.jpg

作为多媒体独奏音乐会的创始人,当时是怎么产生这样一个想法的?具体谈谈。

无非是对古典音乐艺术危机的反思中所得出的结果。
我们很容易观察到一个现象:一支庞大的乐队在舞台上演奏一首名为大海的交响乐,将近一个小时繁重的演出换来的结果,确是下面的听众完全不懂。这个时候你在舞台的后方支起一个屏幕,放上绚丽的大海影响,观众却一下子就明白了音乐所表达的涵义。
钢琴音乐会已经发展了两百多年了,它的形式一直在不断变化,从宫廷中的沙龙,到几千人的演奏大厅,从蜡烛照亮的华丽客厅,到现代剧场的魔幻灯光。很显然,进入二十一世纪这个视觉先行而占主导的时代,这又将改变古典音乐会的形式,为这门伟大的艺术找到新的基点。多媒体的音乐会就是创立了这么一个平台,通过视屏,动画,灯光舞台和表演等手段从视觉的角度来帮助观众理解古典音乐,并且通过这种形式,使古典音乐在新时代也找到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从新的角度和方式来展现它的精神并发挥更大的时代人文精神来影响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古典音乐是一定不能亡的,在我们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这门艺术是能带领人回归自然和真理,回归独立思考的理想状态的保证。通过现代大众能够接受的方式把这门艺术重新带给人进而改变世界的现状,是我做多媒体最高的诉求。

你是如何将钢琴音乐会,多媒体和话剧三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的?

重心确立和比例分配。所谓重心确立就是无论我们的音乐会形式元素如何发展,最核心最根本是围绕钢琴演奏的古典音乐为主的。这不但体现在舞台上钢琴的中央位置,更主要的是所有的剧情,多媒体,舞台表演,灯光的设置,都是依据钢琴所演奏的音乐而来的。比如我们的剧情都是在基本围绕所演奏的音乐当时是如何产生的,在创作的过程前后发生过什么事情,进来影响了这部作品,这也是对观众非常艺术化的音乐普及教育。再比如灯光的设置,完全是按照曲目的意境而编排的,能让观众从色彩的角度更好的理解所演奏的音乐。
比例分配主要指的是在整台作品中我们把音乐的时间设置在三分之二以上,而戏剧表演和多媒体的时间只有三分之一弱,这样就充分保证了音乐的重要性。另外在戏剧的编排上和多媒体的展现上,我们也劲量压缩他们的戏剧张力,而凹显音乐的主要魅力。

musician_song_siheng3.jpg

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音乐家?

布鲁克纳马勒

对于多家外国报纸称你为“新一代欧洲古典乐坛的领军人物”,你是怎么看的?

没看法。人应该往前看,而不是往后瞧。

国内对古典音乐的支持力度怎样?和欧洲相比如何?

差很多,这个很简单。古典音乐是西方艺术,不是中国本土的。

最近看到你的博客里写“能够演奏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是我一生的荣耀。我的信仰,希望,安慰和痛苦都寄托在这部作品里。等我老了我会很自豪的告诉我的小辈,我曾经为这部作品奋斗过。”能解释一下吗?

音乐家往往很难用语言来解释自己的信仰。最好还是去音乐会现场感受,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请对自己的钢琴生涯做一个阶段性总结。

辛苦并快乐着。

你和李云迪以及郎朗都生于80后,评价一下自己以及其他两位。

他们都是时代的明星,我是时代的知识分子。我们虽然表面上都是弹钢琴的,但是其实我们从事的是完全不同的职业。我们都以各自的不同的方式在影响这个世界。

Text: Emma Chi

MoMA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