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然

PEOPLEText: 于千

信仰和偶像,会使我们看清自我 

%E7%A8%8B%E7%84%B6_%E8%BF%91%E7%85%A7.jpg

程然 - 1981年生于内蒙古,200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作为演员参与了艺术家杨福东持续五年的电影作品《竹林七贤》的拍摄,现为独立艺术家。

在2009年夏天,北京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llens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举办了由知名艺术家杨福东策划的年轻艺术家推荐展览“沉寂与远离”,这次展览使得当时任职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我认识了参展艺术家之一——程然,并成为了关系很好的朋友。程然的作品,以影像和装置为主。年少的青春时光和生活的局部印象,成为他作品的主要素材和线索。我们在光影的流动和情节、视觉的缭绕中,在感悟生活和岁月的同时,也慢慢体验到艺术家的理解和思索。虽说有些许的年龄差距,但我和程然还算是同龄人,相似的经历和共同的时代记忆,浮现在这些光与影中,也呈现在我的记忆深处。

首先谈谈你最近的艺术创作和展览活动。

八月会去蒙古的乌兰巴托,当地主办方邀请艺术家到戈壁沙漠中体验和创作,并就地取材制作作品,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项目,我会考虑一个录像装置的形式,做展览的“最后一件作品”,虚拟一个与边界有关的哨所,“当到达边界的时候,意味着到了结束游览的时候。在此之外艺术不再存在。如果戈壁作为展览的现场,哨所是这个场所的出口,如果戈壁上的艺术是最后的乌托邦,那么哨所就是乌托邦消散殆尽之处。”这是我对作品的描述和思路,我喜欢乌兰巴托这个城市,尽管她贫穷和落后,但却具有活力和残留的乌托邦气息。

作为中国年轻的一代新媒体艺术家,现在你的主要创作是以影像和装置为主的。这也和你学院时期接收到的油画教育产生了差异。对于学院时期的学习和积累,对于你当下的创作和观念的表达,有什么关联和影响。而最终选择影像和装置作为创作语言,这样选择的想法和思考是怎样的?

对于我来说,我不拒绝任何一种材料或者方式的创作,绘画,影象或者文字,都仅仅是手段,我依靠不同学科的特点甚至缺点来实现作品,我曾偶然看到一段残缺的影像,一盘若干年前低画质的hi8录像带,晃动模糊的画面,一个旅行中的记录,没有声音,也没有文字记载,但可以你可以看到画面中人的呼吸,微笑和风景,甚至感受到当时透过摄像机取景器拍摄视频的人的眼睛是多么专注的凝视着当时的时间和生活。这时,影像真正具有了意义,我会想到时空这个词,对我而言,这仅仅是我对影像感兴趣的一点,至少目前,我会使用这种媒介来制造图像。

学习绘画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经历,在严谨的写实训练中,让我学会了如何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如何塑造空间,以及关于持续工作方法的重要性。在某些观点看来,学院已死,绘画已死,我不知道纠缠在概念之中是否真的对自己有所帮助,我现在在创作之外经常会看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雕塑和建筑,我从里面寻找灵感,往往也会受益非浅,和年代作者无关,我仍然相信真正的艺术是具有生命力的。

4519857579_abaed87fb2.jpg

在你的影像作品和装置作品中,我们曾经看到对于年少和青春记忆的描述和刻画,也能通过作品对于具体物象的抽象形态的表达和阐释,如你最近在上海James Cohan画廊“泄密的心”联展中的影像作品《野鸽》。影像中不同形式的语言与你作品中中观念的表达之间产生了怎样的联系,你如何看待影像作品中形式语言与观念表达的。

实际上在做一个录像作品之前,我并不会设计详细的剧本,甚至如何去拍也是未知的,我期待在拍摄过程中的尝试和失败,这会形成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我很期待面对问题,这会令你激动,我并不认为这种工作方式与严谨有悖,这实际上涉及了一个快被遗忘的词汇,灵感,越来越先进的科技让我们丧失对敏感的主动性,电脑技术,合成,3d替代了想象力,你可以设想当你的想象不再遥远,不再虚无,不再神秘,当想象转变成现实而变的触手可及的时候,我们还应该对什么抱以期待和幻想。我并不以以来灵感做为我的创作方式,相反,这是艺术家应该面对的最大的问题。

4520493948_b3b83060a0.jpg

曾经,你在美院学习油画;后来又成为了艺术家作品中的演员;继而成为了自己影像作品的导演和策划者。这种身份和角色的转换,近乎涵盖了当代艺术中的各个领域,在不同的角色中,你的体验是怎样的,而又是怎样把握喝权衡这些转换中的各种关联和各自领域中的属性的呢?

学习绘画让我崇拜达•芬奇,参与电影让我开始思考自己该做什么,自己的创作开始让我面对问题,角色和身份的概念对我来说并不这么简单,实际上我们需要依靠不同的生活的,工作的体验来叠加和塑造自我,学习绘画并非因为我想学会描绘一颗植物,而是通过这种方式去了解和观察世界的细节和规律。在我们看过很多电影或者书籍之后,其实也会发现,每个人都为自己设定一个标准,关于个人的意志,你是否会有偶像,是否有让你记忆深刻的场景和对白?是你想记住这些人和情节吗?实际上,我们依赖这种体验去对照自身,在你拥有偶像的同时,其实你也进入了一个角色,在现实之中,延续着你所崇拜的,信仰的可参照的行为和观点,这是每个人内心世界中依赖的影响,我们当然需要信仰和偶像,这会使我们看清自我。

Text: 于千

MoMA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