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艺术1988-2011

HAPPENINGText: Emma Chi

中国影像艺术》9月9日在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大展由 1980 年代末以来活跃的50余位艺术家的70余组件作品组成。馆长何炬星表示:“本次展览立足于从客观的学术视角,力图客观、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当时的影像艺术发生和创造的文化情境和艺术语境。展览既是对历史的回顾和整理,也是对未来方向的探索。在我看来, 现今终将成历史,而年轻往往是创造力的所在。”

中国影像艺术1988-2011

与西方影像艺术发展历史不同的是,在中国并没有经历西方自1960年代以来的录像艺、1970年代的实验电影和1980年代盛行的MTV,1990年代出现的艺术家电影的线性脉络的影像史,观念界定的历史及观念界定的范畴。中国的影像艺术发展有其独特的脉络。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电视开始在中国的普通家庭普及,在这个媒体变化的时刻,一些艺术家运用新媒体开始了艺术 “革命”的可能性。张培力颜磊邱志杰等艺术家就是最早提出并开始实践这种新媒体的创造。

deo_art_shanghai_20112.jpg

1990年代,在中国出现了录像、摄影、独立电影形式艺术创作高潮。到1994年左右,中国艺术开始发生媒体变革,艺术家们开始发现像摄像机这种媒介不仅仅只是用于简单、乏味地记录发生的行为、当下事件, 或者将录像视作记录的工具。从事影像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意识到,媒体本身能够刺激思考的改变。

2000年左右的中国艺术,录像短片,录像装置己经成为中国录像艺术发展的主流形式, 一些艺术家开始自由地游走于装置、行为和录像等多种创作领域。而技术进步使器材进一步地廉价,拥有个人电脑进行后期处理的艺术家们开始有可能追求更丰富的效果。2006-2011年出现了多样化的影像, 在新一代的影像创作者那里也有着多种的实践。比如,2005年在杭州的吴俊勇等艺术家开始用新的 MTV式的动画创作作品,《等咱有钱了》有着网络“闪客”风格的影响,表现人在背离普遍价值时的荒诞。为此艺术评论家朱其进行了详细解说。

deo_art_shanghai_20113.jpg

1990年代一般被认为中国出现了录像、摄影、独立电影形式艺术创作高潮,能谈谈您的看法吗?

朱其: 90年代的中国前卫艺术主要分两个阶段。90年代中前期主要表现为在装置、表演、摄影和录像等媒介上的广泛实验和使用,90年代后期则表现为使用在90年代中期在媒介实验上的所有手段用于表现社会和文化批评主题。

那么中国影像的开拓者?

朱其: 这种早期Video形式使用的最早实践者主要是张培力。他早在1988年就使用录像纪录他的观念艺术,比如作品《30X30》表现将玻璃摔破的过程。到1990年代初他开始使用录像单屏电视播放结合装置环境的形式来表达观念艺术,比如他的录像《(卫) 字 3 号》(1991)表现一只手搓洗一只母鸡的过程,表达对于文化庄严性的一种反讽 态度。这个录像在参加上海同年举行的“车库展”时又采用了电视装置形式,录像部 分采用单视频四屏电视的形式,在录像前面还结合建筑用砖布置成装置 Video 环境。

video_art_shanghai_2011.jpg

2000年之后,中国影像艺术的趋势?

朱其: 一是在技术语言上往两个极端走。一个极端是刻意地追求低技术风格,即影像制作除了简单的拍摄、剪辑和编辑技术的使用,几乎很少使用电子影像处理技术。另一个极端则是大量使用1990 年代末期开始在中国普及的计算机影像生成和处理技术,像互动技术、游戏技术、Flash动画技术、数字影像合成技术等。另一个趋向是,它不再在影像艺术的界线内只关注影像的技术语言和影像实验本身,而是试图将其看作一种个人对社会和文化批评主题的表达方式。

代表人物有谁?

2000年前后,崔岫闻、曹凯和徐震的影响表现为一种通过低技术风格表现的社会批评、现代性和青春艺术的主题,他们都试图降低影像技术对于主题表达的干扰,而更主动地将视觉变成一种仿纪实风格。表演运用在2000年以后更倾向于一种戏剧性和叙事性的表演。尤其在女性主义主题中,像陈秋林和曹斐的作品,表现为一种女性视觉、青春艺术和后现代戏剧性混合一体的影像风格。陈秋林《别赋》具有一种女性主义的感伤气息,曹斐的《失调 257》和《狗》在影像叙事上则更具有一种情节剧的元素。

中国影像艺术1988-2011
展览时间:2011年9月9日-11月27日
开放时间:10:00-21:00(周一休息)
地点:民生现代美术馆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淮海西路570号F座
电话:+86 21 6282 8729
门票:20元
https://www.minshengart.com

Text: Emma Chi

MoMA STORE